在化學分析、生物實驗、儀器校準等科研工作中,純水的質量直接影響實驗結果的準確性。
實驗室純水儀作為制備高純度水的關鍵設備,其規范使用至關重要。掌握正確的操作流程,不僅能延長設備壽命,更能為實驗提供可靠的水質保障。

使用前準備:細節決定水質。初次使用時,需先沖洗系統:接通電源后,打開取水開關讓水流運行10-15分鐘,排出管道中的殘留雜質。日常使用前應檢查進水壓力(建議0.1-0.4MPa),確保原水(通常是自來水)符合設備要求——若水質太差需加裝前置過濾器。特別提醒:超純水機需要定期更換預處理濾芯,否則會降低后續RO膜和離子交換樹脂的工作效率。
標準取水操作:避免二次污染。取用純水時需注意:純水(RO水)可直接通過藍色取水口獲取,但超純水(UP水)必須即取即用——接觸空氣會導致二氧化碳溶入、電阻率下降。正確姿勢是:用專用聚乙烯容器在取水口下方緩慢接水,保持水流速度穩定(避免飛濺產生氣泡),且容器必須預先用待取水源潤洗2-3次。若需儲存,超純水應使用密閉避光的棕色玻璃瓶,4℃冷藏保存不超過24小時。
維護保養:延長設備壽命的關鍵。每周需檢查儲水桶是否清潔,每月清洗終端過濾器。當產水量明顯下降(比初始值降低30%)或電阻率不達標時,提示需要更換耗材:反滲透膜約1-2年更換一次,離子交換柱根據水質情況3-6個月更換,而超純化柱通常每6-12個月需維護。特別注意:長期停用(超過3天)應關閉電源并排空儲水桶,重新啟用時需先沖洗系統30分鐘。
規范使用實驗室純水儀,本質上是對科學實驗的嚴謹態度。從開機沖洗到取水姿勢,從日常維護到耗材更換,每個細節都關乎實驗數據的可靠性。記住:優質的純水不是設備自動產生的,而是通過使用者規范操作"制備"出來的。只有建立標準化的使用流程,才能讓這臺精密儀器真正成為實驗室的"水質管家"。